
2023年5月13日
已更新:2天前
出國旅行前,總有一長串待辦清單:護照效期、簽證申請、保險、網路卡、App 安裝、行李打包、換匯與信用卡設定……光是準備就夠讓人頭昏腦脹。這篇文章整理了一套適用歐洲、北美與亞洲的通用清單,無論你是第一次自由行,還是經驗豐富的旅人,都能找到實用的小提醒。準備得越充分,旅途中就越能放心探索。
每次要出國,總覺得真正的旅程,是從打開行李箱的那一刻開始。
不是查完機票、也不是訂好飯店,而是你坐在電腦前查資料、翻著護照、列清單、反覆確認的那些晚上——在還沒抵達目的地之前,心早就開始出發了。
行前準備看似瑣碎,卻是讓旅程順利的關鍵。一次沒買保險的小意外、忘記下載 App 的當地交通資訊、沒注意信用卡是否能海外刷卡……這些我都經歷過。
也因此,我開始習慣在出發前,把所有該準備的東西,像寫旅行日記一樣一一整理下來。
出國前你該確認的三件事:
護照是否有效(建議至少六個月效期)、簽證是否辦妥?
網路、保險、App 有準備好嗎?
信用卡、現金、行李裝備都齊全了嗎?
額外提醒: 重要文件如護照、簽證、機票、保險證明等,除了紙本,請務必備份在雲端(Google Drive、iCloud)或 Email,一旦手機遺失或行李延誤,仍能即時存取,避免手足無措。
出國前我最常檢查的第一件事,就是護照。不誇張,我會打開護照至少三次:看有效期限、看簽名、再看看封面是不是有點磨損。因為一趟旅行中,最不能出錯的就是「你能不能入境」。
不同國家對護照效期與簽證的要求差很多,像是歐洲申根區通常要求護照剩下至少六個月效期;美國、加拿大則需要線上申請電子簽證,而有些亞洲國家雖然免簽,但入境時還是會要求你出示返程機票與住宿紀錄。(此處查看外交部領事事務局最新簽證及入境須知)
很多人會忽略的,是入境規則,不只有簽證這件事。有些國家會要求你填健康聲明表、持有足夠保險證明,甚至在落地時抽查現金或信用卡額度。
出發前請務必確認以下事項:
護照效期:建議出發時至少剩 6 個月以上,避免入境受阻。
簽證需求:依國家不同而異,請務必提早查詢官方網站資訊。
入境規定:確認是否需疫苗證明、保險文件、返程機票、住宿紀錄。
備份建議:護照影本、簽證頁面與入境文件請另存一份於手機、Email、雲端硬碟。
緊急小提醒:如能準備一張紙本小卡,寫上中英文姓名、血型、緊急聯絡人與過敏藥物紀錄,放在護照內或隨身錢包中,萬一發生突發狀況,這會是重要的自保手段。
訂機票和找住宿,常常是整趟旅程最早開始、也最容易讓人猶豫的部分。
特別是遇到價格浮動、選擇太多的時候,我常常會一邊打開十幾個分頁比價,一邊在心裡跟自己說:「再等一下,搞不好明天會更便宜。」
但經驗告訴我,找到「划算又安心」的選擇,比拼價格更重要。不論你打算早鳥規劃,還是臨時出發,掌握幾個原則,就能減少焦慮、提高彈性。
機票方面,我自己偏好用比價平台先搜尋,再回到航空公司官網訂票,這樣比較容易處理改票或延誤。住宿則會根據旅程長短與地點選擇不同平台,短天數用 Booking.com、Hotels.com 或 Agoda,長住時 Airbnb 是不錯的選擇。
訂票與訂房時的建議事項:
機票預訂:
比價平台推薦:Google Flights、Trip.com。
建議透過航空公司官網付款,改票與客服相對方便。
注意是否包含托運行李、轉機時間是否過短(120 分鐘以上較安全)。
住宿選擇:
Booking.com/Hotels.com:可篩選「免費取消」選項、查看真實評價。
Airbnb:適合長住、多人旅行或當地生活體驗。
留意是否另計稅金、是否自助入住、有無廚房/洗衣機。
備份建議:
下載訂單 PDF 並備份至手機與雲端。
出發前兩天再次確認入住方式與地址(尤其是自助 check-in)。
額外提醒:
若是轉機航班,請確認轉機地是否需重新安檢/出關,以及行李是否直掛。
有些機場(如倫敦希斯洛、巴黎戴高樂)轉機航廈距離遠,建議預留 2 小時以上轉機時間以免趕不上班機。
有一陣子我對旅遊保險的態度是「應該不會用到吧」,直到有一次在歐洲摔車、被送去急診後,才真正體會「有買保險」跟「沒買保險」的差別有多大。那次的醫療費用,光是急診就超過一萬台幣,如果沒保險,旅費可能直接翻倍。
保險是一種你不想用到、但一旦用到就會非常慶幸有準備的東西。無論是手機失竊、班機延誤、行李遺失、交通事故,甚至只是感冒看醫生,有一張旅遊保險都能幫你解決燃眉之急。
除了投保之外,我也習慣準備一份「緊急應變清單」,存在手機裡或紙本上,以備不時之需。畢竟在異地生病、被偷或臨時卡關,當下能多一點準備,就少一點慌亂。
旅遊保險與緊急應變建議:
保險投保建議:
國內保險公司:南山人壽、富邦產險、國泰人壽(線上投保、出單快)
外國保險推薦:VisitorsCoverage、DR-WALTER(歐美旅遊/申根簽證適用)
保險內容重點:醫療費用、緊急救援、行李延誤、行程取消
緊急資訊建議:
緊急聯絡人資訊(中英文)與血型、藥物過敏紀錄
所在國的台灣辦事處或大使館聯絡方式
信用卡掛失專線、投保保險客服電話
建議備份在手機、Email、雲端,也可列印紙本留給家人一份
額外提醒:
可在手機螢幕上設定「緊急聯絡資訊」,無須解鎖也能顯示身分與聯絡方式。
如有慢性病、特殊過敏體質、氣喘等狀況,請攜帶備用藥品與說明卡,並用透明小袋分裝,通關也較不易受阻。
線上投保比機場現場便宜許多,不僅有中文介面,也能即時取得電子保單,快速列印或下載 PDF,建議於出發前 1~3 天完成投保並下載存檔。
若需提供保險證明於入境或簽證申請,可選擇提供「英文版保單」,大多數平台在投保時會自動附上。
每次出國前我都會自問一句:「到底要換多少現金才夠?」這題沒有標準答案,但經驗告訴我,「備一點可以用,其他靠刷卡」通常是最安心的配置。畢竟不少地方(尤其是歐洲、美國)街頭幾乎都是刷卡為主,現金反而只在交通或小吃攤派得上用場。
常見的換匯方式有四種,各有優缺點:
銀行臨櫃換匯:可事先打電話預約或到場兌換,匯率穩定但須配合營業時間。
線上結匯+臨櫃提領:像兆豐銀行提供線上換匯功能,可事先以較佳匯率結匯,再指定時間去銀行領取,最大優勢是免手續費。
國外 ATM 提領外幣:臨時需求可直接提領,匯率通常優於機場換匯,但需支付海外提款手續費(建議查詢自家銀行合作網絡,部分可減免)。
當地換匯所:最不推薦,雖然方便,但匯差與手續費通常較高,除非緊急情況不建議使用。
我會習慣在台灣先換一點當地貨幣以備不時之需(例如歐元 500、日圓 100,000 左右),其他則用海外刷卡或在當地 ATM 提領。提款時請選擇「以當地貨幣結帳」,比直接以台幣結帳更划算。
至於刷卡,歐美、日本等先進國家都非常普及。我建議帶兩張不同國際信用卡組織的卡片(例如一張 VISA、一張 MasterCard),避免部分店家不支援特定系統。同時選擇高回饋、免海外交易手續費的信用卡,可以省下不少冤枉錢。
除了信用卡,也建議隨身攜帶一張具備海外提款功能的金融卡,當信用卡刷不過、或遇到需現金交易時,就是最好的備案。
換匯與信用卡使用提醒:
出發前確認:
信用卡已開啟「海外刷卡」功能,金融卡則開啟「國外提款」功能。
設定每日限額與即時簡訊通知,降低盜刷風險。
匯率查詢推薦 App:極簡匯率、XE Currency。
如持美國運通(Amex)或 JCB 卡,請留意當地接受度,有些小店或交通工具不一定支援。
對我來說,旅途中最重要的「安全感來源」之一,就是手機有網路。畢竟出國的每一天都仰賴 Google Maps 找路、用翻譯 App 看菜單、臨時訂票、查班機、傳訊息報平安……沒網路,等於一秒變原始人。
我自己試過各種方式:在台灣先買實體 SIM 卡、落地再去便利商店買、也用過 eSIM 線上開通。每種方式各有優缺點,但對自由行旅人來說,eSIM 是目前最方便也最穩定的選項。
常見的上網方式與選擇建議:
eSIM(虛擬網卡):
實體 SIM 卡:
Wi-Fi 分享器:
熱點分享與備案:
若旅伴中有人使用大流量方案,可由主機手機開熱點給其他人使用。
建議出發前預備離線地圖(如 Google Maps 的離線區域)、翻譯 App 的離線語言包,避免完全斷網時手足無措。
實用提醒:
出國前先更新所有 App 至最新版,以確保相容性與支援離線功能。
若目的地網速較差,建議提前下載飯店地址、交通路線截圖,或備份成 PDF 放入手機行事曆或檔案夾中。
eSIM 使用中如遇連不上,可嘗試手動設定 APN 或重啟裝置,多數平台亦提供 24 小時客服協助排解。
說真的,現在自由行已經離不開手機了。從訂票、找路、翻譯、換匯到行程整理,只要 App 裝得對,不僅能省錢省時間,還能讓你在陌生城市裡多一份掌握感。
我自己出國前一定會檢查手機裡是不是裝齊了這幾個工具,幾乎每一款都曾在關鍵時刻救過我一次。像是在義大利火車誤點時用 Omio 查到替代方案、在日本超市看不懂食材用 Google Translate 拍照翻譯、在冰島荒野靠離線地圖找回方向……這些 App,不只是方便,而是真正的安心感來源。
我最常用的出國 App 工具箱:
導航與地圖:
Google Maps:可預先下載離線地圖、儲存景點清單
Rome2Rio:查詢城市間交通接駁(火車、公車、航班一網打盡)
翻譯與語言工具:
Google Translate:支援拍照翻譯、語音輸入、離線下載語言包
Papago:翻亞洲語系特別精準(中日韓)
匯率與金流管理:
極簡匯率/XE Currency:即時匯率查詢與換算
訂票與行程管理:
Omio:歐洲火車與巴士比價與預訂
Google 試算表:行程整合與備份共享超方便
活動預約與票券:
GetYourGuide/Viator:歐美當地小團體導覽/體驗推薦
叫車與日常交通:
租車平台推薦:
Booking.com:車源豐富、選擇多,適合比價與挑選車型
Trip.com:價格通常較便宜,經常有優惠碼與折扣活動
Go Car Rental:冰島當地人氣租車公司,支援冬季四驅車與露營車
額外提醒:
使用含航班即時更新的 App(如 Flightradar24),能在班機異動時即時通知。
可將行程備份至手機行事曆或 Google 雲端,萬一手機沒訊號也不慌張。
有些 App(如 Google Maps)支援路線規劃離線導航,非常推薦提前下載城市區域。
每次打包行李時,我都覺得自己好像在玩「極限壓縮挑戰賽」——想要每樣都帶,但又怕超重;怕忘東忘西,又希望越簡單越好。
多年下來,我學會了一件事:打包不是帶齊全部,而是帶「剛剛好就夠用」的東西。
我的方法是分三層檢查:第一層是護照和證件;第二層是隨身用品與 3C 設備;最後才是衣物類。每層都有備份和替代方案,就算某樣東西漏了,至少不會手足無措。
此外,不同季節與地區,也會影響你怎麼打包。冬天去歐洲,就需要壓縮羽絨外套或風衣外套;去東南亞,則需要快乾衣物、防蚊液。我自己偏好輕裝上陣,通常只帶 2~4 套可搭配換洗的衣物,有需要就當地購買,這樣更方便行動,也能體驗當地購物文化。
我自己的行李打包重點如下:
文件與備份:
護照+簽證/入境證明(紙本與電子檔)
國際駕照+台灣駕照(若租車,需準備)
保險證明、返程機票、住宿資料(紙本與電子檔)
緊急聯絡清單、影本存雲端(Google Drive/iCloud)
3C 與電子用品:
手機、充電器、萬用插頭、行動電源(隨身帶,勿托運)
相機或平板(如有需要)、記憶卡、耳機
USB 延長線/分接頭(多人旅行超好用)
衣物與穿搭(依氣候調整):
歐洲冬季:發熱衣、羽絨外套、圍巾、手套、毛帽
亞洲雨季:雨衣/摺疊傘、快乾衣物、備用鞋襪
北美夏天:防曬乳、太陽眼鏡、透氣衣物
隨身包建議:
護照夾、信用卡與現金分開放
乾洗手、濕紙巾、環保水壺、牙刷牙膏
衛生紙或面紙、夾鏈袋(裝液體、藥品或髒衣物)
備用藥品(感冒藥、腸胃藥、過敏藥、止痛藥)
飛行必備:眼罩、耳塞、一支筆(填寫入境表)
托運行李建議:
基本衣物:上衣、褲子、內衣褲、襪子、拖鞋
盥洗用品:沐浴乳、毛巾、梳子、保養品/刮鬍刀
旅行小物:塑膠袋、旅行收納袋
補充提醒:
帶一個行李秤,避免回程購物後行李超重被加收費用
機場託運前拍照行李外觀與內部,方便遺失時報案與說明
若是轉機行程,將一套換洗衣物與貴重 3C 隨身攜帶,預防行李延誤
注意:各航空公司與機場對行李尺寸、液體攜帶與違禁品皆有不同規定,包含托運、手提與入境限制,請務必出發前查閱官方公告。(本段示意圖取自星宇航空,更多詳細規定可參考其官網)
隨身與托運行李有尺寸與重量限制,並依航空公司規定略有不同
液體攜帶有明確容量與包裝規範(每瓶 100ml/總量 1 公升)
易燃、化學、有害物質及攻擊性物品一律禁止隨身或托運
部分電子用品(如無法拆電池的加熱器具)不得攜帶進特定國家
生鮮食品、動植物、土壤類物品多國嚴格禁止,請依當地檢疫法規處理
酒類、菸類可攜帶但需依入境國免稅範圍與申報規定
鋰電池與行動電源需隨身攜帶,容量需標示清楚,不可托運
旅行不只是在規劃與行李中打轉,更多時候是在「未曾想到」的情況下考驗你的應變能力。以下這些提醒,看似瑣碎,卻常常是旅行途中真正幫上忙的小技巧。
插座與電壓
各國插座規格不同,建議帶萬用轉接頭。
多數國家電壓為 220V,若使用台灣買的 110V 電器(如吹風機、電捲棒),務必確認是否支援雙電壓,避免燒壞。
手機與手錶的時區設定
抵達當地後,開啟自動時區或手動設定正確時間,避免誤看班機或行程時間。
建議使用 24 小時制,避免早上下午混淆。
緊急小紙條/個人資訊卡
建議準備一張紙卡,寫上姓名、血型、藥物過敏、緊急聯絡人電話,並以中英文標註。
可放入護照夾或皮夾中,在手機沒電或昏迷時仍能提供資訊給外人。
轉機與過境提醒
若需轉機,請確認是否需重新安檢或過境簽證。
行李是否直掛、航廈是否需移動,是常被忽略的關鍵。
機場到市區交通
有些城市(如倫敦、巴黎)機場距離市區很遠,建議事先查好接駁方式與預約票券,避免落地後手忙腳亂。
預留空間與彈性
行李不要裝滿,預留空間給回程購物與旅途驚喜。
行程表不要排太滿,保留彈性給臨時靈感或突發事件。
這些看似小事的細節,其實正是「旅人專業感」的體現。越是能事先想到、越能在旅行中從容以對。
準備出國的那幾天,總有點興奮,也有點慌亂。好像世界在等你出發,而你還在和生活告別。
這些年我學會了,行前準備不是麻煩,而是一種預熱。越是準備充分,就越能放心地迷路、改變計畫,甚至什麼都不做,只是坐下來曬太陽。
出國前我總會提醒自己三件事:
把重要文件拍照備份,不怕手機壞、行李不見
帶一支筆、一點現金和一點彈性,很多時候都會用到
不要怕迷路,不要怕計畫變動,這些都會變成故事
希望這份清單,能在你站在出發的路口時,成為一份簡單又實用的依靠。
重要物品貼身保管:護照、信用卡、旅遊保險證這些絕不能離身。
以備不時之需:多帶幾張證件照和護照影本,一旦弄丟了護照,至少有備用材料。
行李越簡單、網路越穩定、心態越開放:你就越能盡情欣賞當地的魅力,而非忙著處理雜事。
通常來說,只要事前安排好機票、住宿、網路卡和保險,再配合 Google 地圖和翻譯工具,就能放心踏上你的旅程。像是透過航空公司官網,或 Google Flights、Trip.com 這類比價平台購買機票,再搭配 KKday、GetYourGuide 等旅遊平台預約好 SIM 卡、交通票券和景點門票,不僅省時省力,也能讓整趟旅程更有掌控感。
此外,若你是第一次前往歐洲,也建議先看看一些關於防範扒手、公共交通打票規則等資訊的文章,從基本安全常識到交通搭乘細節都提前掌握,準備越充足,你的旅程就越順利、越安心。
【歐洲自由行】防盜守則大公開!歐洲旅遊必須要了解的旅遊安全與防範策略
教你如何保護自身財物,降低扒手與小偷的風險。
【歐洲交通攻略】從訂票到搭乘火車,一文掌握歐洲各國的訂票方式及實用搭乘技巧
詳細解析火車通票、訂票流程、座位預訂等小細節。
【歐洲旅遊攻略】不打票就罰款?掌握歐洲公共交通打票規則,輕鬆避免罰款風險
在某些國家坐公車或地鐵時,需要先「打票」才能算有效車票,不然就會被重罰。
【瑞典交通攻略】瑞典 SJ 國鐵訂票教學,預訂臥鋪列車火車票的實用指南
特別針對北歐旅行的好幫手,教你如何輕鬆搭火車。
【歐洲自由行攻略】第一次歐洲自由行?新手必看旅遊國家推薦、行前準備與實用旅遊資訊
針對不知該從哪裡開始的歐洲新手,提供精準的國家選擇與行程建議。
旅遊需求 | 推薦平台 |
航班查詢 | |
住宿預訂 | Booking.com(通常最便宜) Hotels.com(提供特殊房源) agoda |
eSIM 卡 | |
各種交通票、渡輪 | |
景點門票、在地活動 | |
租車自駕遊 | |
機加酒、機場接送 |
Comments